7 Habits Notes - Paradigms & Principles


转载时请包含作者网站链接:http://oliveryang.net

1. 关于笔记

人到中年,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拖延症,晚睡强迫症,超重,时间碎片化,倾听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生活平衡… 每个问题,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而且仔细想来,它们竟然具有许多共性,

  • 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方法随处可得。
  • 这些技巧和道理非常简单,大多都属于所谓的常识。
  • 道理明白以后,努力过后,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 最后,失败被归因为没有毅力,或者没有天份。

直到有一天,在写文章总结减肥心得时,我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

肥胖不单是生理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减肥不仅是技巧和方法问题,更是心灵和头脑的问题。

而看完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第一部分: 范式与法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

我们所面临的某些困境,通常是我们既有思维模式,做事习惯的结果。

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不单单要找对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和升级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做事习惯。

2. 如何去改变自己?

本章开篇,作者就说自己 25 年职业生涯里,遇到了无数人,这些人在外界看来已经非常成功,但他们却因自己内在的匮乏而纠结。 这些匮乏是某些深层次需求的体现,如个人和谐和效率 (personal congruence and effectiveness),再如健康,人际关系的维护等。

紧接着,作者分享了一大堆案例,全都是读者来信的视角,囊括了职场,个人发展,健康,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甚至,作者最后又搬出了自己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 所有的困境与我今日所面临的困惑真的是何其相似,所以读起来颇有几分共鸣。

正如本笔记一开始所说,这些困境,不是简单的方法和技巧能解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和升级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做事习惯。

2.1 Inside-Out (由内向外)

下面的 Mindmap 梳理了本章的要点,主要是围绕 Character,Paradigm,Principle 展开的。

- Inside-Out (由内向外)
  - Personality (个性) vs. Character (品质) Ethic
    - Personality Ethic
      - What:
        - Human and public relations techniques
        - Positive mental attitude (PMA)
      - How
        - 使用和改善各种 Soft Skill,并拥有积极的心态
    - Character Ethic
      - What:
        - Principles 法则
        - Habits 习惯
      - How
        - 学习行之有效的法则,并将它们融合到自己的习惯之中
    - 两者区别
      - Personality Ethic 强调使用技巧,期待短期外在的成功和认可
      - Character Ethic 强调构建品质,期待长期修行获得优秀的品质
  - Primary & Senondary greateness.
    - Primary greatness
      - 内在的,优秀的品质
      - 品质足够优秀,即使缺少技巧,也能获得他人认可
    - Senondary greatness
      - 外在的,他人认可的成功
      - 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即使使用技巧达到目的,长期必然出现问题
    - 个人总结
      - 内在品质重于外在技巧,主次要分明
      - 长久的成功,需要外在技巧要与内在品质匹配
  - Paradigm
    - 范式的力量
      - What is paradigm?
        - General: 科学名词,指代一种模型,理论,洞察力,假定,参考框架
        - 本书:个性论或者品质论是一种社会范式,是人们感知,理解,诠释世界的方法或者理论
        - 类比:精神地图,是我们感知,理解,解释世界的地图。
        -两种精神地图
          - 客观的,有关现实的
          -主观的,有关价值观的
      - Why
        - 地图错了,技巧和积极的心态只会让错误更严重
        - 符合自然法则的地图,才是正确的地图
        - 普遍问题
          - 我们很少质疑地图的精确性
          - 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 我们以为看到的事物就是它真实的,或者本来应该的面貌
      - 结论
        - 我们以为自己是客观的,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事物不是它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自己
        - 我们描述事物,是在描述我们自己,我们的洞察力,还有我们的范式
        - 越了解到思维范式对自己的影响力,越需对思维范式负起责任,用现实检验和测试自己的范式
        - 通过听取他人意见,获得更广阔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 Paradigm Shift
      - What
        - 范式转移,是通过破旧有的思维范式,和思考方法来实现的
        - 重大的科学发现及创新,都是通过范式转移来实现的
        - 范式的转换可以时积极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负面的
        - 个人范式转移常见的两个时机
          - 经历生活的重大危机时
          - 经历生活中显著的角色转换,如成为父母,或成为管理者
      - 结论
        - 个人生活中,微小的改变,可以通过专注于态度和行为来实现
        - 显著的,重大的飞跃,必须改变个人的范式
        - 而个人态度和行为的根源,就是个人范式
    - Seeing & Being
      - What
        - 仁者见仁,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是什么,两者紧密关联
        - 想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就必须重新定义我们是什么
        - 反之,想重新定义我们是什么,就必须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 结论
        - 个人范式和性格密不可分
        - 要改变个人范式,就要改变个人性格
        - 要改变个人性格,也需要先改变个人范式
        - 个人范式强大之处在于,它是我们观察世界时所用的透镜
        - 范式转移的力量,是飞跃性变化不可或缺的
  - Principle
    - What
      - 它是自然法则,不可改变,也无可争辩
      - 范式反映的是主观现实
      - 法则反映的是客观现实
      - 世界存在两类法则
        - 一种为世人所知,是常识,可自证
        - 另外一种,不为世人所知,需推导证明
    - The principle-centered paradigm
      - 法则不是实践。实践有局限性,而法则是普适的。
      - 法则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主观的,法则是客观的。价值观可以符合,或违反法则
      - 法则为中心的范式,就是让个人范式和法则对齐
      - 正确的心智地图,或范式,比任何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都重要
    - Principles of growth & change
      - 成长和改变有其内在规律,他们是循序渐进的
      - 寻找捷径,跳过关键步骤的成长和改变是不可能的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 很多物理上的发展过程都是比较清楚,易于接受,而且不易伪装。
      - 但在情感领域,人际关系,和性格方面,往往没有那么清楚
  - The way we see the problem is the problem
    - 人们总是喜欢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
    - 然而很多问题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 人们的个人范式,导致了看待问题的方式出现了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不能抓住问题的根本原因
    - 很多难题,是我们个人范式导致的,是慢性的问题,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案,需要聚焦于能带来长期结果的法则
  - A new level of thinking
    - 爱因斯坦:重要的问题,不能在我们创造出问题的那个思想水平下被解决
    - 新的思想水平,往往需要个人范式的改变:原则为中心,性格为基础,由内向外的改变
    - 由内向外是从自身做起,更根本地,从自己内心做起,包括个人范式,性格,和做事动机。
    - 个人领域的成功,优先于公共领域的成功
    - 只有信守对自己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承诺

2.2 琢磨

2.2.1 个人和谐 (Personal congruence)

个人和谐,又称自我和谐 (Self congruence) 是指理想自我 (ideal self) 和现实自我 (actual self) 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理想自我指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指个人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Carl Rogers 认为,自我不和谐 (Incongruity) 有两种情况。

  •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
  • 在有条件积极关注下所获得的评价性经验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不一致。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可能完全和谐。但个人在努力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中,如果能诚实地接受有关自我的信息,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减少这种不和谐。 个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和谐,其情绪就越稳定、越自信,朋友也多,心理就越健康。

回想近几年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焦虑,主要就是来源于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我最近的变化,则恰恰是诚实地接受了我的现状。 现在的我,从在意他人眼中的理想自我形象如何,变成关注自己的现实自我是否每天在不断进步和改变。

总而言之,现实自我的持续改进是我前进的动力,而达到理想自我,则是这持续改进的一个副产品,绝对不是我的最终目标。

2.2.2 自我实现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本章中,作者谈到了洞察力左右人的观察和判断,人的观察判断又左右了人们的行为,

how perceptions are formed, how they govern the way we see, and how the way we see governs how we behave.

随后,作者提到了期望理论,自我实现预言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那么,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自我实现预言,又称自证预言,是特指某个预言,无论其一开始对错与否,由于其建立了信念与行为之间的正反馈,最后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了预言成真。 当 Robert K. Merton 首次提出这个定义的时候,举了非常极端的例子:

自证预言在一开始,是一个错误的预言,它唤起了新的行为,从而导致原本错误的概念变成了正确。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_Effect) 则是指人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维基百科里提到的著名的学校实验的案例中,被认为高智商的学生,学生的表现也更优秀了。 由此, 作者指出,我们通过某种透镜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个透镜,不单影响我们看到哪些东西,而且还影响我们如何解释这个世界。

联想到我们周围,这样的情形并不罕见:当人们面对学习或者职业发展的困难时,常常归因于环境,自己的体力,精力,或者轻率地认为这是自己天赋或者天份不够。

这种对环境的抱怨,或者对自己能力的诅咒,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呢?

2.2.3 范式 (Paradigm)

范式,在科学或者哲学领域,是指一套明确的概念或者思考模式,包括为形成该领域的合理贡献所需的理论、研究方法、假设和标准。

本章用了大量篇幅解释了范式 (Paradigm) 以及范式转换 (Paradigm Shift) 的力量。在这里,范式直接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但包括直接可见的部分,更包括了洞察、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这本书的中文版把 Paradigm 翻译成了思维定式,把 Paradigm Shift 翻译成了思维转换,恐怕是最大的败笔之一。它生生地把哲学层面的非常有内涵的概念,翻译成了知识和技巧层面上的概念。

本篇中强调的个人改变,其实就是通过 Paradigm Shift,建立新的 Paradigm,即概念、思考模式、还有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方法。这种改变远比思维定式要复杂和深远得多。 如果单纯看中译本,恐怕就会丢失掉本章中最重要的概念,这大概也算中美文化差异的问题吧。因为范式这个词,在中国并不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但在美国,可以说普及地更广泛,受众更广。

2.2.4 法则 (Principle)

法则,就是必须遵守的、或带来必然发生后果的、定律或者规则,特指自然定律,或者构建系统的方法。

在西方文化的概念里,法则是客观的、接近真理的定律或者规则。而中译版将 Principle 翻译成原则,完全丢失掉了原有的内涵。在中文中,原则是个人的某种行为准则,和实践相关,也和个人价值观相关。 而在本章中,作者明确指明,

  • 法则不是实践。实践有局限性,而法则是普适的。
  • 法则不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主观的,法则是客观的。价值观可以符合,或违反法则

本例再次证明了,看译本而非原版,会丢失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本书中译版读起来还很流畅,如果不去对照原版,这种错误是很难发现的。

2.2.5 T. S. Eliot 的感悟

这章结尾处引用的诗人 T. S. Eliot 的名言值得再三品味,

“We must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began and to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而我们所有的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我们的起点,并且第一次了解这个地方。”

在我们探索未知的旅程中,我们的视野,领悟,知识已经借着探索的过程有了不一样的感触与理解,即使探索的终点仍是我们启程时的地方,但我们却如首次相识般真正了解这个地方。 此时的我们,能看得更深层透彻,而这个启程的地方在我们眼里与心里已经产生了不一样的意义!

2.3 药方

读罢本章,相信我们已充分理解了作者为个人改变的开出的药方。那就是,丢掉速成的技巧和方法,由内向外 (Inside-Out) 的重塑自我,

  • 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方法,即个人范式 (Personal Paradigm),建立以法则 (Principle) 为中心的个人范式
  • 改变我们的性格 (Character),基于法则 (Principle) 去塑造优秀的品质和习惯

5. References

Oliver Yang /
Published under (CC) BY-NC-SA in categories Chinese  Career  tagged with soft skill